|Page d'accueil首頁 |La vie生活|Le film電影| mes photos照片| Picasa照片|

vendredi, mai 30, 2008

我知道,我知道。瘋媽導演了救贖寓言。

評姜文「太陽照常升起」,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

文/李怡志
西元1976年,文革最後一年,新中國的春天,女人晚上作了個夢,不穿鞋的她夢見一雙金魚鞋,大早便赤著腳買了雙鞋不穿。瘋了沒?瘋!
西元2005年台北,與已婚公司主管有染的女職員,在突如其來的幾捲錄音帶介入她的生活後,漸漸發現另一個用耳朵辯識的世界,真的很美:可以在台北活的不台北,可以在傷痛中活的不傷痛。
兩部電影皆在不穩定的環境與個人中徵候出時代性,形成一股強大的戲劇張力,如班雅明在「德國悲劇的起源」所揭示的「寓言結構(allegory)」,片段是當下是最棒的寓言,反應的整個外界的種種暴力。如同這電影中的瘋癲及恍惚。
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裡並沒有像過去中國80年代的傷痕文學,全然將整個悲劇交由小人物寫實地去控訴大環境與歷史,反倒以似真似假的魔幻風格托寓,深刻地指涉了這個時代下所體現「伊底帕斯」的悲劇情節。
啊!它還是一個大孩子的媽?
一開始,相信瘋媽發狂就如同相信電影剪接手法呈現的全部,就如同「沒懂,也不能說是沒看見」(侯孝賢說過蒙太奇本身是一種欺騙!)一覺醒來,瘋媽的瘋言瘋語和行徑,顛覆了兒子所認知的一切世界,現實變得荒謬詭異,連他看得清楚的李叔也彷彿是犧牲掉的模糊魂魄。
這會兒,連羊都給上樹了!
影片裡,瘋媽爲兒子上了兩課:爭執時摔破的碗盤,全在瘋媽堀坑的石塊所砌成了的柏拉圖洞穴裡拼湊、建∕重構起來,就像這世界/電影裡呈現的形象一樣「完整」,但卻又是破碎且不堪一擊,巨大的衝擊讓他連逃帶爬的衝出了岀去,無法接受地哭起來;在焚燒書信的火堆前,父親的面貌「說」得比「看/不見」清楚:名叫阿僚撒卻不是俄國人、先是這麼長又變這麼短的是父親,的槍。想起阿僚撒對她的甜言蜜語,瘋媽倒是「看很清楚」,瘋媽的心是冷(靜)的,對應起在烈火中飄落下的灰燼竟像雪花般一樣衝突。
秋天,唐叔帶著貌合神離的太太下放農村,那天瘋媽消失,身為小隊長的兒子失去至親後心理與生理被迫成長。他和唐嬸有染,他讓她喚他「阿僚撒∕父親∕唐叔」;她讓他接觸她的「天鵝絨肚皮∕子宮∕繼母」。太棒的妙寓:文革殘暴的將人分離又將人聚合,上演出一段中國現代的希臘神話悲劇,被殘害壓迫的歷史及不可明說,經由對白和影像辨証及看似不連貫的片段拼湊起意義。
而林靖傑「最遙遠的距離」,以花東迥異的台北,藉由錄音呈現出大城市的精神分裂性格:小雲受夠了情感挫敗的精神壓力,逃到時空斷裂而錯置的聲音中,開始「作夢」,開始追蹤每個片段的聲音所發生的真實地點-花東,拼貼休市「不在」的魚貨市場與仍演出雜涾的人群和叫賣聲音的「出場」。小雲如治療、如儀式般,不斷的完成錄音帶裡走過的路徑,替代雅築,附身小湯情人的共同承諾,建構起一趟「雙人」的旅行,作為救贖的現代寓言。

samedi, novembre 17, 2007

羅馬小丑阿瑪珂德

圖片載自http://www.twfilm.org/fellini/
2007年國民戲院完全費里尼影展在高雄影圖揀了幾部播放,我幾乎是以朝聖的心情投入觀影,但由於時間限制只看了三部,這三齣戲並非是費里尼最出名的,但我仍然覺得幸運,特別是它們以不同的類型方式呈現,有趣的是久仰費里尼許久,我看了的第一片正是"小丑":一個小男孩顯然是費里尼對自身童年的影射,背對著觀眾看著窗外正在搭建的馬戲帳棚,這角色正好也讓觀者(我)投射自身,跟隨男孩的目光進入費里尼的電影!說費里尼的電影是馬戲班的小丑人生一點也不為過,至少這三部影片就是人間喜劇的刻畫,"小丑"裡,虛幻和現實同時進行,男孩進入馬戲團中,打開前所未見的混亂景象,橫衝直撞,吵吵鬧鬧,荒謬可笑,小丑們熱愛表演如同熱愛生命!片段中,紀錄影像及訪談內容巧妙的和影片穿插互涉,進出虛實之間,特別是片末一位過去曾經是小丑的老男人,孱弱蹣跚的走進馬戲班中看著舞台中的小丑們表演著一齣葬禮喜劇,追逐跑跳,喧鬧戲謔,"卡!"一聲,收工,鏡頭往後推,費里尼在場外指示著演出調度與殺青...進入了現實,人潮散盡,老男人駝著背攤坐在階梯椅子上...死了!畫面很平靜,但力量很強,這如喜劇般可愛的人生!!
"羅馬"什麼是羅馬?導演和我們同樣在發問,年輕帥氣的男主角下了火車,車站裡人潮雜踏是羅馬;街訪鄰居在廣場上吵鬧餐飲是羅馬;女妓在男性前爭寵賣弄風騷是羅馬;現代地鐵施工開鑿後底下受光氧化的古壁畫是羅馬;小男孩口中叨叨唸著憧憬的羅馬是羅馬;觀光客在打光的凱旋門是羅馬;還是高速公路上塞車等待的各景象是羅馬...喔!!華麗鋪張的宗教服裝伸展台上,快升天的教宗是羅馬!!費里尼依然流暢的進出現實與虛幻中,不斷的拼湊記憶與想像的羅馬,對照現在與過去的羅馬:這真實的羅馬~跟著重型機車隊來場近5分鐘羅馬城的夜遊吧!
"阿瑪珂德"三月的絮草取代寒冬白雪,30年代,海邊的小鎮上詩意地迎接春天,教會學校中青春期男孩們嬉鬧著,暗戀丰姿綽約的姊妹,上教堂為手淫告解,看著海灘上舉止開放的女人到處求愛,全家偕療養院中的叔叔夏日出遊與竄入賣煙婦半掩的鐵門中承受不起的巨大慾望,冬日塵霧中的迷惘與玩耍,還有父親莫名的受到法西斯的拷問..費里尼寫實的拼貼熱鬧豐富的小鎮生活剪影,四季輪替,一年過去了,海邊的戶外婚禮進入另一個階段,四季依舊年復一年,但...男孩們長大了!!

Libellés :

jeudi, avril 12, 2007

綠的海平線


「當船越開越遠,台灣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 」


外公是少年工
小時候,總喜歡聽外公講起他年輕時的故事,一面翻著以昭和記著年份的老舊照片,那是一種比教科書上的還真實的親切,外公手肘上的傷是用身/生體寫下的一段歷史,還有逐漸被遺忘的那一輩的集體記憶,外公是偉大的!!「綠的海平線」裡,有外公的影子,還有殖民時代的過去,透過本片精練的採訪,剪接與整理,再現了漸漸被丟掉的殖民記憶,導演用中性的鏡頭娓娓道出一段被政治(日本/國民黨/共產黨)埋沒的歷史,提供我們/當代關照,不卑不亢, 更無意用鏡頭指責批判關於後殖民的國族認同.文化.語言.人權.政治錯誤到口述歷史的他者發言權等,做了客觀的平衡呈現,將批判.反省.論述與詮釋”還”給觀眾…顯然片子裡有些阿公們失去了雙語能力(不會講母語了),在國族認同(”祖國”之於他們/他們之於”祖國”)時遇到的內心掙扎更深刻,更複雜,相信這是一個過程,裏頭埋藏了太多文化議題和時代悲劇,郭亮吟...加油!!

另載於綠的海平線官方網站
圖片及引文轉貼於綠的海平片官方網站
http://quietsummer.com/SHONENKO_BLOG/nfblog/

samedi, mars 31, 2007

等待飛魚










一部不用大腦的愛情偶像劇電影
看的5分鐘就令人失望
充斥西方文化和資本主義
演了一小時還讓人懷疑這是哪裡
一個陌生的島.西方的招呼方式
西方的塗鴉汽車.西方的酒吧
西方的衣著.西方的生日蛋糕
和幾則隨口說說的蘭嶼風情
要拼湊出關於蘭嶼的愛情
著實無力


曾文珍加油
編劇加油
畫面很好看.音樂很好聽
可是這些不是電影

L'enfant
















比利時達頓兄弟以
紀錄片般手持鏡頭的寫實風格
平實的敘述了社會邊緣人的生活
無作父親準備的布魯諾稚氣未脫
從街頭乞討.變賣贓貨到販賣自己的孩子...
將自己推向一個接一個犯罪裡
不可自拔

最後一幕他哭了
沒幾秒 導演要我們收拾我們的同情
這裡
不用戲劇性的誇張故事濫情做作
達頓兄弟精準的寫實更逼向觀眾
冷靜思考
誰是孩子...

戀人

















戀人
他 失戀後猶如一具空殼等待被愛卻不知如何愛
反覆放縱性愛與暴力填補青春缺憾
她 期待被愛 卻不知道為何愛
她 自私選擇 孤單異鄉贖罪
她 生於愛 死於愛
濃烈的色調 漲飽的慾望 一杯枕邊細語 情欲 愛慾糾葛
四具空虛的靈魂 在酒精 煙氤裡交織出一段悲劇
愛情課題 無解

一朵未散的雲


一朵未散的雲
蔡明亮電影一直在探討台灣社會中最孤獨.疏離和荒謬的一面
以他電影的創作脈絡來看: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河流.洞.你那 邊幾點.不散.天橋不見了.天邊一朵雲皆是...
水是作為他電影裡一個獨特的語彙.
天邊一朵雲裡缺水.水象徵著一種流動/溝通的介質.乘載著兩地的關聯.就像人際之間的互動關係.然而台灣一個海島型的國家竞然缺水.說起來有些荒謬...暗喻著經濟高度發展下的台灣.人與人之間喪失了原初交流的感動.其中也包括了性.
電影裡頭缺水的人民以西瓜汁替代.終究.西瓜汁不是水.無法真正的為人民解渴.在現實社會裡.人們相互的關係冷漠.人的慾望底層和內心深處需要被填滿.於是有人沉迷網路世界.飆車.甚至是性!希冀能從其中獲得滿足.可是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
當性被看待成一種工具.滿足人類心中最最孤獨的一切時.性荒謬地淪為一種低廉的消耗品.像妓女.像A片演員.成為被"去人格"的工具消費...
電影裡的夜櫻李子作為A片演員.不斷的.不斷的被消耗.即便她累倒在電梯裡.還是被工作人員抓走.盡她作為工具的本分......
這裡面說的故事是粗糙的.悲哀的.現實的.不舒服的...
蔡明亮無須用華美的燈光.光鮮的背景.亮麗的效果來敘述這樣的一個故事